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

[影評] 安非他命 amphetamine


如果所有問題都解決不了,死亡會不會是一個出口?同樣的,安非他命會不會是一個出口?性愛會不會是一個出口?

太多的情緒拉扯。Kafka這個角色背負了太多。創傷;因為營救一個女孩反被一群男人強暴這件事是不幸沒錯,但也太劇性了。失去;所有努力的做為都是為了獲得母親的認同,如今母親也過世了。毒癮;最初靠的是安非他命--為了爭取時間打工賺錢,最後靠的也是安非他命--為了忘卻痛苦。說穿了,男人的自信終究只建立在兩樣東西上:錢(包含母親的肯定)與性,其中,錢又大於性。「我也很努力啊!難道我不努力嗎?!」「不要用那件事情來衡量我!」當這兩樣東西都崩壞,不知所措的時候,或許也只能逃避了吧。一直以來的支撐:毒品,或是最終極的逃避:自殺(當然這裡的安排也不純然是自殺,是安非他命的效果使然)。向下墜落的赤裸天使,一種很明顯的意象。

當初的邂逅我認為太過於粗糙:咖啡店的驚鴻一瞥與眼神交會,然後是山上廟裡抽籤的巧遇。雖然抽中的是相同的第九十七隻籤,但是這個安排也太刻意。Daniel這個角色太過高高在上:留澳歸港,金融業,在職場晉升戰爭中一枝獨秀,儼然天之驕子。這樣的人覺得孤寂也是必然,或許對於Daniel來說,女人太麻煩了!除了性愛之外,一無可取之處。講求效率的時候,最好能一人多用:能上床、能陪著上山下海,能夠直來直往的說話,然後不需多餘的嘮叨、莫名其妙的歇斯底里。就像男人懂男人,女人懂女人般,當所有的需求一應俱全,在乎的何必是性別?如果愛上的是對方的靈魂,軀殼也就沒有那麼重要了。


更多的是老香港與新香港。或許與台灣的情況也差不多吧!有能力(包括有錢)的人都出國了,出國工作,出國留學,移民,剩下來的是在當地市場賺錢的人(或許也都有第二本護照),或是在社會底層掙扎的人。事過境遷。對於1997年以前香港的懷念,那個掛英國國旗意氣風發的日子已不復再,只能借由菁英口中的英語,來懷念。

過多的裸露片段其實並不夠多,或許導演試圖表現出男人的直來直往、不遮掩,身為觀眾的我們卻都害羞了。但是如果細看,就會發現Kafka正面裸露的畫面較多,也有勃起的鏡頭;相對之下,Daniel就沒有這樣的畫面,很多時候以巧妙的鏡頭借位帶過,這或許又是另一種的「菁英心態」?身高也是另一個安排,高與低,尊與卑,一目了然。


這樣的電影在華人圈中論其藝術性當然是一大突破。但是我以為,既然使用了安非他命及其幻境,穿插更多的夢境會更棒。「沒有戒不了的毒,只有戒不了的愛。」導演試著為《安非他命》這個片名做了個緩頰,並且冠上愛的名義,但是現實可能正好相反:愛不能解決問題,安非他命卻可以提供一個短暫的出口。不過儘管如此我仍要呼籲:千萬不要吸毒。試也不可以。安非他命,不只是男而已。

《安非他命》官網:http://www.amphetamine.com.tw/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