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我在乎的,是兩兄妹哭的時機。在收集給父親的金紙灰時,哥哥忍住了,差點沒哭出來;而在很久很久的以後,妹妹在機場習慣性的想為父親帶盒菸,才想起父親已不在,然後在候機室放聲大哭。這是一個很巧妙的點,對照起請孝女白琴來代哭,台灣人真的是很壓抑的一個民族,不敢說愛,也不敢哭。
許多笑點真的只有台灣人才懂。特有的喪葬文化與儀式,尤其是罐頭塔爆氣那一幕,我想,沒有一個作者可以憑空創造出那樣的東西,那是實實在在的生命經驗,造假不來的!許多關於父親的回憶從現在的場景拉回到過去:救護車的笑話、夜市擺攤的經驗;而經典畫面莫過於妹妹十八歲生日時的體驗:當做粽子的生日禮物,還有學騎打檔機車,把父親載在後頭。時空的穿梭喚起與父親的共同記憶,那些,都深深埋藏在心底,直到父後的某一日,傷痛才完全爆發出來。
喪葬的細節交代得算清楚,那是道道地地的台灣文化。繁瑣的細節、誇張的表現,不行究理的儀式,那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。而更讓人欣賞的是笑點的穿插,不管是師公過去的戀情、師公的真正職業、阿琴的俐落的手腕、誇張的表現,以及妹妹的不知所措、父親的醫院情史等;以及音樂的搭配。選曲真的是好!不管是早期日文歌曲的選用、主題背景音樂的選用,都非常到位,對於真正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,真的是心有戚戚焉!
硬要挑,只有說彰化地區的台語口音應該有點不一樣,跟北部腔、南部腔都有差別。看前半段的幽默搞笑,我還很希望整片以這樣的風格持續下去,心想:「打敗《海角七號》的國片要來了!」而後半段轉回到喪禮的主軸,嚴肅哀傷,不免有些失落。但是給我更多的,卻是心裡的反思。何必要打敗海角七號?(或許也不一定呢?)《父後七日》在我心裡的地位已經超越《海角七號》,這樣就夠了。
有人說《父後七日》是台版的《送行者》,錯!兩片都看過的我必須要說,《父後七日》的層次對我來說比《送行者》多得多了。況且兩片的故事、角色設定完全不同。怎麼可以相比呢?真要比較,可以拿《守靈夜狂想曲》(日本電影)以及《超完美告別》(英國電影)來做比較,看看各國家屬對於喪禮的態度以及儀式有何不同。
《父後七日》,比起某電影,我認為這才是所有台灣人應該看的片。
《父後七日》官網:http://7daysinheaven.blogspot.com/
PS.《父後七日》為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(民國95年)散文首獎作品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