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青春的長河中漂浪,從起點到終點,都需要愛。
劇情以三段故事來開展:八歲的妹狗、五十五歲的水蓮、十七歲的竹篙,彼此卻又互相關聯。探討的,是不同年齡層中同性愛的開展,串起來,卻又是一段人生。然而,在向前追尋自己想要的愛的同時,卻忽略了身邊已經有的默默為己付出的愛。好比妹狗愛著竹篙,竹篙愛著菁菁,菁菁愛著妹狗這個無解循環;又或者水蓮與阿彥的互相陪伴。
在青春的起點,愛是一種單純的崇拜與喜歡。那是多麼的簡單,多麼的純真,好比八歲的妹狗。然而忌妒卻是人的本性,即使八歲的小女孩亦然,她的使壞與說謊,差點使得姊姊菁菁回不來。年齡的差距使得話語的力量減弱,或許大人們從來不把小孩子講的話當作一回事。當妹狗對竹篙說:「妳還有我啊!」竹篙的反應只是:小孩子說什麼傻話。但是,小孩子就不懂愛嗎?許多已經長大的所謂大人,就知道愛是什麼嗎?當妹狗真的要留在寄養家庭,竹篙也對菁菁說:「妳還有我啊!」無盡的愛情循環,當事人各自往前追逐,卻沒看見背後苦苦追著自己的人。
當青春不再,愛是一種緬懷、一種陪伴。患了愛滋病的阿彥,毅然離開劈腿的同性伴侶John,來到水蓮身邊。患了阿茲海默症(老人痴呆症)的水蓮,誤把阿彥當做過往的同性情人阿海(女)。然而阿彥卻真的是水蓮法律上的丈夫,身分證上登記有案。許久之前同時舉辦婚姻的兩對新人:阿彥與水蓮,John與阿海,真相卻是阿彥與John、水蓮與阿海兩對男女同性戀伴侶。當阿海過世,John劈腿,阿彥與水蓮這一對法定夫妻真正重逢了,展開了與常人無異的老年生活。
青春正盛的時候,愛是一種自我追尋與確定。討厭自己青春期發育的竹篙,打死不穿媽媽買的內衣,用一層層的繃帶纏繞出自己的性格。竹篙暗戀的是同班同學,但同班同學卻只把她當成一般說心事的同性朋友。直到遇見水蓮,才確定了自己的性向。確定自己愛的是什麼、是誰,才最重要的課題,至於性別,其實真的不用太在乎。
人物巧妙的穿插是導演的巧思。在「妹狗」篇中,妹狗與菁菁相依為命,竹篙則是樂師;在「水蓮」篇的開始,阿彥與水蓮結婚,安排的是菁菁與竹篙的演唱;「竹篙」篇當中,竹篙的同學是阿彥,而水蓮,是竹篙同性愛的啟蒙者。時間軸的轉換以火車過山洞的鏡頭帶過,當火車在山洞中轉彎,後頭的亮光消失,進入完全的黑暗,迎面而來的是下一個篇章。而三個主角不同的年齡層,各自表述了女同志在生命中不同時期的心路歷程轉換。
或許愛才是整部電影的主題,我們都追尋,卻忘了珍惜。而同性間的愛則因為世俗價值觀更顯坎坷。青春不過是一段有限時間的代名詞,我們都會漂浪其中,也都會度過青春。在青春的長河中漂浪,從起點到終點,也許,愛才是唯一的重點。
ps. 「本文為2010高雄拍片網夏日影評參賽文章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