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!
那個世界在搞什麼?我不願稱之為上流社會,但是無可否認的,如果可以,我也想一探究竟。不管是美國最高學術殿堂哈哈哈...哈佛大學,還是搞網路創業,還是超難進去的社團,一切都是為了:「把妹」。沒錯!就如NOKIA廣告詞所說的: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」,人性是甚麼?是為了把妹。把妹之外,還滿足了人們心底的渴望:交朋友。
電影一開始的男女主角的對話就精彩絕倫,把主角設定為一個講話超快且具跳躍性思考的天才相當適當,畢竟是哈佛大學的學生,你不是個天才就是家裡超有錢。跟女友分手後藉著醉意邊寫部落格邊設計一個比美網站,順便駭進哈佛大學所有的宿舍網路,這樣的設定(與事實)也滿足了一般人對天才的想像:天才做事總是不費吹灰之力,且成就無與倫比。
但是天才畢竟只是天才,不是有錢人,因此他們需要社交。社交有高低之分,如果說較低的需求是把妹(或者說是性慾),那麼較高的需求就是進入高級社團(結交權貴)。鳳凰會(天狼星也是會員?XD)就是一例。由電影中可看出,哈佛學生都極度渴望進入那些類似兄弟會的高級社團,佐克伯的有錢室友,也就是後來FACEBOOK的CFO沙佛林,一開始連邊都沾不上。而佐克伯也是靠溫氏兄弟才得以進入鳳凰會的「自行車室」去吃吃點心。高級社團是甚麼?是人脈,說穿了,就是金流,以及特權。
溫氏兄弟也是想賺錢,才會想要吸收佐克伯。平心而論,沒有溫氏兄弟的點子,佐克伯也無法發展出FACEBOOK。儘管在訴訟中佐克伯一再強調:沒有用任何一行溫氏兄弟的程式,但是無庸置疑,想法是一切的開端,無怪乎溫氏兄弟到最後也顧不了哈佛的「紳士」風範,決定要告佐克伯。
沙佛林的角色較為傳統,他是個稱職精明的商人,有投資,也要求回報,相較於主角的天才威能,觀眾可能覺得像個路邊絆腳的石頭。但是我們不要忘了,他也是哈佛的學生,而且一開始的FACEMESH的演算法也是他提供的。相較之下,NAPSTER創辦人帕克的出現,則讓佐克伯有惺惺相惜之感。畢竟同是天才,想法特別相近,講起話來特別投緣,而且它已經有過失敗經驗,這正是正在成功的佐克伯所欠缺的,況且身為CFO的沙佛林好像也一直再扯後腿。
同時面兩樁訴訟,佐克伯不改其態,在偵查桌上繼續快言快語,心思仍舊放在FACEBOOK上。相較於其他人股權減少的比例有限,沙佛林的股權幾乎被完全稀釋,因此我們無法不對佐克伯的態度有所質疑。佐克伯實在是個聰明人,他應該有推算到要是第一次增資就把沙佛林幹掉,那麼沙佛林一定會心有不甘,會馬上就提起訴訟,所以他選擇利用合約的方式,在第二次以後的增資把沙佛林趕出FACEBOOK。信任是什麼?也許在馬克伯的心中,信任就是要用來利用的。
幾個人的角色很清楚,如果整合起來也許會更可怕:溫氏兄弟的點子(以及或者金援)、佐克伯的程式技術力、沙佛林的金援、帕克的行銷能力。這些恰好形成了一樁生意的必要元素:產品(點子)、生產線(技術)、資本,以及行銷。不過事情總是陰錯陽差,造成了現在的狀況。但它也很成功不是?
無論如何,這是一部值得看的好片,我們都對FACEBOOK很熟悉,卻對它背後的故事很陌生。《社群網站》說故事的能力高超,而且那個故事我們都想知道。它是一個時代的印記,而且正在發生,以後會變成怎麼樣還不知道,完全地滿足了群眾的好奇心。況且還有哈佛,以及鳳凰會,大大的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。畢竟那個世界在搞什麼,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一探究竟的。(而且後來佐克伯還是有賠錢給溫氏兄弟以及沙佛林,不知道是佐克伯想省事還是真的站不住腳?)
而我還想說的是:都拍成電影了,也許它正要走下坡了。
《社群網站》官網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